为聚焦技术前沿与产业发展,增强师生科学研究能力,2025年4月16日,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邀请长春工程学院王文忠教授举办主题为“自主作业机器人技术”学术讲座。人工智能产业学院组织全体教师及22、23级机器人工程同学参加了本次讲座。
王文忠,工学博士、教授。长春工程学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吉林省创新咨询协会副理事长,从事智能制造领域中自主作业机器人技术和创新方法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完成的项目“自由曲面自主精整加工机器人研究”获得吉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基于机器视觉的自由曲面精整加工机器人研究”获长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批发明专利2 项,已经应用到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专著《自主研抛机器人技术》1部,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EI检索论文1篇,SCI检索论文1篇;主持在研吉林省重点科技项目1项(“创新方法应用知识工程服务平台”)。
讲座伊始,王文忠深入剖析了自主作业机器人技术。他提到,机器人作为多学科交叉的智能系统,依据ISO标准分为工业、服务和医疗机器人三大类。传统工业机器人虽在高精度控制装备领域表现出色,但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其流水式、模式固化的作业方式逐渐难以满足现代生产需求。智能协作工业机器人应运而生,其不仅需具备强大的可控性和灵活性,更要拥有类人的认知和学习能力。
在介绍自主作业机器人系统构成时,王文忠详细讲解了执行、感知、决策、软件、通信、能源和安全这七大系统。此外,他还阐述了自主作业机器人技术的核心原理,强调感知、认知、控制和人机交互等多种技术的协同支撑,使机器人具备“自主决策”能力。同时指出,该技术正朝着具身智能方向发展,具身智能赋予机器人物理实体,使其能在现实世界中执行指令、与人类互动,在感知、决策和行动能力上实现了全面提升,且在学术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前景广阔。
在场景应用方面,王文忠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空间环境下的机器人应用进行了区分。在结构化环境中,机器人主要通过-规划-控制的思路解决轨迹决策问题;而在非结构化环境里,研究重点则是如何实现人机协同作业、提升机器人自主作业能力等。谈及自主作业机器人产业链,王文忠将其划分为上游基础组件、中游技术核心和下游应用场景等环节,形象地比喻为“从大脑到身体,再到应用”的完整体系,涵盖核心技术研发、硬件制造、软件与硬件连接、产业应用以及支持系统等关键部分。他提到,具身智能技术的发展将推动机器人在柔性场景的应用,多地也已发布相关发展计划和方案,如深圳和北京,致力于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不过,他也指出,当前具身智能发展仍处于萌芽阶段,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存在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如关键零部件不成熟、大模型在任务理解和执行规划方面的不足等。
此次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为师生们提供了自主作业机器人领域的前沿知识,拓宽了学术视野,激发了大家对相关研究的兴趣。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不少师生表示收获颇丰,期待未来能开展更多类似的学术活动。